Skip to Content

Reviews & Articles


人物與傳神 — 賴筠婷
Frank VIGNERON
at 4:10pm on 11th June 2012


Captions:
1. & 2. 賴筠婷,《五月》,水墨設色紙本,掛軸 一組兩幅,2008。
Sue Lai Kwan Ting, La Cinquième Lune, un groupe de deux rouleaux à suspendre, encre et couleur sur papier, 2008.

3. & 4. 賴筠婷,《在地鐵裡》,水墨設色紙本,掛軸 一組兩幅,2009。
Sue Lai Kwan Ting, Dans le MTR, un groupe de deux rouleaux à suspendre, encre et couleur sur papier, 2009.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French and is a review of Lai Kwan Ting’s works.)

許多造型藝術系學生均投身於專業或非專業人士稱之為中國獨有的藝術形式,如以毛筆和墨繪製的山水畫的實踐中。他們談論中國繪畫的這個「本質」,並表達了繼承和發揚它的強烈願望。我雖然對這個意願非常尊重,但很難不加思索便欣然接受,因為所有這些有關「本質」的論述常常流於僵化,亦即將冒產生大量千篇一律、毫無新意的作品的風險。當然,也許不必完全摒棄這個文化傳統的「本質」思想(雖然我始終覺得這稱謂無甚新意),但這種論說將掣肘並鼓勵藝術家墨守陳規、不思進取以適應新形勢,以致因循守舊,窒息了通往現實的更廣闊的藝術創作的可能性(所謂藝術應「留傳後世」以及偉大藝術家生前常不為人理解這些老生常談,我都不甚了然,這些都是浪漫主義時期的說法,那時期對藝術的定義,對在今天的社會和經濟形勢下產生的藝術實踐已毫無意義。)

賴筠婷剛完成其造型藝術碩士課程,她亦嘗試繼承中國繪畫的某種「本質」,但卻不跌入僵化的陷阱。她的《人物與傳神》於2009年香港當代藝術雙年展中獲獎。

這個作品可與明代畫家周臣(活躍於公元1472-1535年間)的描繪乞丐的畫(今藏於克利夫蘭美術館)相比較。這幅畫,甚至在其超凡脫俗的作者眼中,亦顯得不同凡響。賴筠婷的人物並不悲愴感人,表現的是幾個彷彿身處農村的極可愛的兒童。畫家對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暗示並不明顯,雖然畫的標題《五月》(顯然指的是2008年的5月)增強了畫的感染力。這幅畫的技法為傳統的工筆,局部用了水墨和淡彩或純粹的線條,這技巧也許已為曩日的畫家所棄用。她的其他畫作,如《在地鐵裡》,表現的是當代香港人的形象。畫中人物是藝術家的父母和姐姐,他們的姿勢乍一看來彷彿不在地鐵裡,全靠畫的標題才讓人明白。兩幅畫都用了相同的技巧,鮮明強烈地表現了香港的社會生活,它顯露的中國傳統韻味,非熟諳中國繪畫史和繪畫技巧的人莫能為。

由於這種含糊不清(眾所周知,像「混雜」(hybrid)、「傳統」、「當代」這些詞可以如何模糊不清),如果2009年香港當代藝術雙年展的評委會將這些畫歸為中國畫展出,勢必遭人詬病甚至摒棄。顯然為避免這種批評,香港策展人圈中最近便產生了一個新觀念「水墨藝術」。這個觀念其實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便已在香港出現,它彷彿獲得了新意並包含了互動的藝術形式(吳觀麟的聚脂玻璃雕塑《雲誌》亦可歸為「水墨藝術」的範疇)。一個簡單的事實:藝術作品中存在一種用墨作的畫而它被稱作「水墨藝術」。這個新的藝術館念在西九文化區的建設框架中亦成了重要的思考課題,並將成為未來藝術館的珍藏。在接下來的文章裡,我們將繼續探討由這一觀念引伸出來的其他問題。

(Chinese Translation中文翻譯: Wong Yan Tak王人德)

原文刊於《東西譚》2011年9-10月
First published in PAROLES September / October 2011 Nº 229

 



Search by Write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