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
間隙中徜徉,六三一覹示錄:短評《1997年6月31日》計劃
黃小燕
at 12:56pm on 25th July 2017
Captions 圖片說明:
1.〈Experiencing Transition (31 June 1997)〉(2016) ,錄像截圖、局部。 圖片:黃小燕
2.《1997年6月31日》展覽現場(錄映太奇)。圖片:黃小燕
3. 作品〈The Queen in Hong Kong〉(2017)。圖片:藝術家
(This article, originally written in Chinese, is a review of '31 June 1997 - An exhibition project by David Clarke, with contributions by Xu Xi and Oscar Ho Hing-kay' at Videotage.)
自上世紀80年代便旅居香港的英人藝術史學者祈大衛 (David Clarke) 給香港回歸二十週年的禮物,是一座朝笐晚拆的紀念碑--《1997年6月31日》計劃。《1997年6月31日》計劃是祈大衛以一趟「意識時間旅行」[a]來重塑一段塵埃落定的歷史(真的是塵埃落定嗎?)。祈大衞心淸眼亮,微觀九七回歸夜旗落旗昇之間的剎那(他說有十秒八秒),一爿由時間間隙形成的空窗期,顯影一處獨立主權的國度,「6月31日」的故事由是展開⋯⋯。有說由英國人在香港回歸二十年後重提「獨立」事件,是何等弔詭;但我更相信,與其說祈大衛對「主權獨立」有無謂的浪漫暇想,不如說他對歷史縫隙中的微敘事更感興趣,對尋索另類論述的方法更在意。[b]
《1997年6月31日》計劃把玩的虛虛實實所呈現的真實和意義,我大抵可稱之為「六三一覹示錄」:
(1) 1997年不是潤年,卻比平常多了一天。1997年6月31日橫空而出,儼然是一座朝笐晚拆的紀念碑,紀誌那晃蕩之年 (flap year)。[c] 但以時間(日子)搭建起來的紀念碑,不就是一座「anti-monument」(反紀念碑的)嗎?它以矛盾、虛柔之姿,為微觀歷史想像攪動政治能量。
(2) 很多時候,某一(重要)瞬間的意義,在它成為記憶之前,我們無法領略到。
(3) 有人說過,跟歷史學家打對台的,就是那些天馬行空的記憶。[d] 那麼,受正統學院式藝術史訓練的祈大衞,興致勃勃地研究偽記憶症候群和記憶的辯證,從口述史濕濡的記憶中尋找蛛絲馬跡。[e]
(4) 藝術史學者以影印機做土炮實驗,鄭重證明:歷史每一次被覆述,就是一次微走樣。祈大衛示範了一回弱影像有理。[f]
(5) 在歷史上,確實有過1997年6月31日那一天……,雖然那是在香港錄像藝術史上。[g]
(6)「我們不是「往昔」的囚徒,我們可以對「往昔」為所欲為,可是,我們不能做的是改變其後果。」-約翰-伯杰 (John Berger) [i]
註解:
[a] 主要體現在兩件錄像作品之中。當年主權交接儀式中旗落旗昇之間,查理斯王子幾秒鐘的特寫,已成歷史錄像文獻。祈大衛用慢鏡頭將它搬演,製作成五分半鐘的短片。慢鏡頭提鍊意識時間,那時那刻,時間頓成半固體,似動不動地挪移;原本眼睛來不及看見的表情/情緒,亦無所遁形;某個瞬間不斷被重覆,某些東西給似是而非的抽離置換。另一錄像,同樣使用慢鏡頭,港深兩處口岸相距五分鐘之遙,走了個多小時也走不完,在祈大衛的鏡頭下,落馬洲/皇崗口岸彷彿成了移動的邊界。
[b] 祈大衛的自述,充份體現以小觀大的旨趣:「1997年6月30日是英國對香港的主權行使的最後一天,而1997年7月1日是中國恢復對領土主權的第一天。項目關切1997年6月31日,是兩個主權之間虛構的『獨立日』。它針對一系列的相關問題,包括空間與時間的閾態;香港回歸(在二十周年的時刻);記憶(和偽記憶症候群);本土性、獨立、自治,以及身分自主和身分;研究歷史的方法(包括口述歷史);『假新聞』以及『後真相政治』;以及證據的可信性。」
[c]「Flap year」的說法來自作家許素細 (Xu Xi)的超短篇小說《The Transubstantiation of the Ants》(2017)。
[d] 原文:”Creative memory is the historian's most subtle opponent.” – Mason Cooley
[e] 在祈大衛請朋友憶述他/她們的「1997年6月31日」,先是笑聲中流露一種「心照不宣」,然後我們目擊(其實是耳聞)碎片化的口述歷史:朋友(在電視上)目睹解放軍在滂沱大雨中穿越邊界抵達香港,就病了一個月;紐西蘭有「HK97」車牌拍賣,超貴;(在電視上看到)查理斯皇子;忙著排演回歸騷(那年頭人人都搞回歸項目];埋頭寫博士論文;埋頭趕功課;睡了一整天,應該發了夢;台灣探外公;(6月31日之前已經澳門去了台山的居港澳洲人在電視上看到)來港主持回歸典禮的江澤民跌倒了、查理斯王子在主權移交儀式中悶出鳥來;整天黏著電視看回歸;連場黑雨……。
電視仍是我們集體回憶的顯影劑。(我思疑,祈大衛企圖尋找更為個人的故事,都被電視的集體回憶所掩蓋?)
[f] 見圖3。女皇頭硬幣的影像隨一次又一次的機械式複印,慢慢「走樣」,祈大衛視這種暗渡陳倉的微過程為subversive obedience (顛覆性的服從)。(原文:“images are altered through a process of relentless faithful photocopying, a kind of subversive obedience.”)
[g] 1997年6月31日那一天,在錄像藝術家馮炳輝1996年的短片〈香港公路電影〉裡,[h]就曾出現過。錄像沒有明確敘事。對7月1日來臨的未知與恐懼,主觀延擱,6月31日由是而生?影片中,男聲、女聲交錯唸著重重複複的旁白,多個「我」在城市裡穿梭 :「唔知道,有冇人記得,聽日係我嘅生日?」「我每日都走同一條路,唔知聽日我會唔會感到陌生。」 宏大的歷史時刻底下,念茲在茲的是個人的日常。香港城市公路的迷離,嫁接到當年方興未艾的網絡資訊高速公路(聽著電話線接上網的聲音,不是仿如隔世嗎?),如果公路狀通往未知,後者反襯著一種盲目的樂觀。
[h]〈香港公路電影〉馮炳輝,1996,錄像,29分鐘。此片獲第二屆 ifva 比賽 (1996)紀錄組優異獎及另類組銀獎。睽違有年,今年五月在《香港紀錄片回顧專題:1980-1997》放映過。
[i] 原文:“The past is the one thing we are not prisoners of. We can do with the past exactly what we wish. What we can’t do is to change its consequences.”
參考資料Link for further info:
1997年6月31日 - 一個祈大衛的展覽項目,以及何慶基及許素細提供作品
31 June 1997 - An exhibition project by David Clarke, with contributions by Xu Xi and Oscar Ho Hing-ka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