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藝術議題

- 藝術與公義

最新的專題文章如下。如欲閱讀有關同一議題的其他文章,可再點擊右下角資料庫的年份和月份。

戰爭、語言、文化符號 Symbols of War, Language and Culture
何慶基
at 1:25pm on 30th March 2022


An article by art critic Oscar Ho discussing the use of symbols, images and language as the core tools of any large-scale struggle (especially war), referencing the Russian invasion of Ukraine.
 
Caption:
Image 1.  聖奧爾加左右兩邊是她左殺害老公入侵領土之歷史解說
Image 2.  聖責維蓮
Image 3.  Symbol on public square
Image 4.  Symbol on flag
 

戰爭、語言、文化符號      Symbols of War, Language and Culture                                                                             

Text: 何慶基 Oscar Ho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烏國人民強力抗暴,贏得舉世敬佩。總統、軍隊以至平民,在形象塑造(總統戰鬥間期走上街頭、記者會與記者近距離對談)、利用語言/比諭(“不要逃生徑,要武器”;“這些太陽花種子待你埋葬後會長出來”)等,觸動人心,從文化修養或宣傳技巧嚟睇,均顯現烏國人民乃卓越族群。

 

比諸本地,搞親宣傳推動社群合作,就必用「萬眾一心、齊心協力」,然後又搬個獅子山出嚟,更唔知對很好人嚟講,連串運動已為獅子山這標誌添上另一重意義。語言匱乏,日常中唔難發現:講財經必是「運籌帷幄」,達官貴人衰咗梗係搵「問心無愧」做遮羞布,無誠意又敷衍,更顯語言文化修養單薄,此類行貨吹水式宣傳,公眾反應自然冷淡如果唔係恥笑。嚟嚟去去都係果啲嘢,聽多兩句都儍。

 

偏偏語言、形象及符號,就係任何大型活動或鬥爭(特別是戰爭)嘅核心工具,藉宣傳製造凝聚力和鼓勵人心,其重要性等同與戰爭時嘅飛機大炮。形象、語言、比喻以至符號製造,都是藝術表述形式,話處理重大困難時藝術冇用嘅人,只是以太狹小眼光來看藝術。法國大革命時的「自由帽」,是表達革命理想、塑造認同的有力工具。亞歷山大大帝善於以宗教、神話、服飾以至錢幣,以鞏固形象和用作戰爭工具,正如原始社會儀式中巫師或族長,每以嚇人面具或奪目服飾確立權威、身份一樣。

 

烏俄之戰,俄軍以Z字作標誌,簡單易認,但缺視覺吸引力,據説是有勝利意義,上網查考,卻有不同演繹,作為宣傳工具和界定自我意義嘅符號,未能斬釘切鐵般清脆是個敗筆(英文中Z係最後字母,搵個埋尾字母做標誌,好似唔多吉利,要搵梅花易數大師解釋下)。國旗作為標誌自然重要,藍天金黃田地代表烏克蘭,兩對比色鮮明奪寶目,任何東西只要有此藍黃兩色,製出這農業國的怡人風景。

 

另一爭鬥時常用的符號,就是歷史/宗教/神話人物,往往能勾劃共同信仰對象及暗示其宗教力量。由法國大革命以至其後滋生嘅自由、民主女神,或是「天佑女王」、「天佑美利堅」等宗教口號,以至利用關帝、黃大仙或耶蘇等,都係借用宗教力量經典例子。烏國首都基輔嘅悍衞天使,是以擊敗撒旦為首要任務的聖米高Saint Michael,其守護聖人,則是2010年始被東正教封聖的歷史人物聖奧爾加Saint Olga。她手刃殺夫敵人,建立以基輔為領土首都,下令接掌權力的兒子誓要保衛烏克蘭,佢個孫更擴展烏克蘭,俄羅斯後來就是從烏克蘭中孕育出來。她作為烏國的鬥爭、歷史、宗教和身份的符號,可謂十分貼切,相信對烏克蘭人特別有意思。

 

 聖人以至神話人物,不一定是經時間慢慢凝聚修整出來,也有因應當前需要締造出的神話。加拿大設計師基士頓波里斯Christian Borys 為烏國塑造名為聖責維蓮Saint Javalin的新聖人。責維蓮不是歷史中宗教人物,而是當前有效打擊俄軍戰車的手提導彈,獲封聖的武器不是聖母而是她手中嘅武器,何況天主教中聖母不是聖人,而屬比聖人更高一級層次。把武器封聖有點荒謬,當然也沒教會認可,但戰爭中規舉傳統已無關重要,重要引伸的隱喻甚至宗教力量,小小武器,背後有聖母操控,伸延背後宗教力量支援。有神喺背後,便能以小擊大,文藝復興時弗羅倫斯藝術家喜歡製作大衛像,比喻能砌低強大敵人米蘭公爵,就如普京扮演哥利亞一樣。

 

慈愛化身的聖母手提武器,矛盾結合更擲地有聲,同樣最近基輔花店用大批鬰金香砌出烏國軍隊徽號三义㦸,正是善用oxymoron,在煙火昏暗中保留亮麗,這個民族真了不起。

 

開戰後瞬即出現一無名超級英雄,乃單人機師一天內連續擊落六架不同款式俄國戰機,大振人心,獲冠「天空之魂」美譽。有軍事專家懷疑是否真有此英雄,因他所駕的米格機,只能帶六枚飛彈,除非一役內百發百中。當然有可能有這樣超級高手,難說真假,但可能是塑造出來振𡚒軍心嘅神話,以激勵士氣。最近烏克蘭有網上銀行計劃更改標誌,諮詢民意選擇最適合形象,獲最多票的就是沒具體形象、可真可假的「天空之魂」,他成為民間即時神話,文化、民族意義巨大,理佢是真是假。只要信,就係真。

 

順帶一提,烏克蘭人卓越語言能力,亦觸動無數人心。曾是演員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把語言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以比喻、對比,因應對方來説話。戰爭開始,他對美國建議接他離開的回覆,是簡短精準且形象鮮明的「不要逃生徑,要武器!」一鳴驚人地為抗戰作出勇悍定位。在英國下議院引用邱吉爾保衛英國的演講,串連英國對納粹邪惡的歷史。以莎士比亞 To be or not to be ,雖然耳熟能詳得有啲爛,勝在深為廣泛認識。重點是令更多人理解。這句話隨後的一段獨白,更能帶出背後的掙扎,相信眾下議院議員,必定明白。

 

當副總理費多洛夫要求馬斯克為烏國啟動「星鍊」網絡通訊時,就用對比説「當你的(探測火星)火箭成功返回地球時,俄羅斯的火箭正在襲擊烏克蘭人民」,短短兩句觸動人心,馬斯克四小時內滿足佢要求。

 

戰爭不單是武器戰,也是文字,符號及形象的塑造和使用,即使在最困難和黑暗日子,也不要忘記培養新一代這些能力。

 
 This article was previously published in Ming Pao on 23 April 2022.
 



作者搜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