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藝評


被扭曲的曾灶財
何慶基 (Oscar HO)
at 6:01pm on 20th December 2016


(This article, entitled 'The distorted King of Kowloon’,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Chinese.)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英雙方代表熾熱討論香港未來應該如何如何,可憐一般香港公眾只能旁觀而無從決定自己命運,香港這個據說是屬於我們的地方,原來是完全由兩個外邊的政治權力所擺佈。正值港人瀰漫着無奈無力感之際,突然間在九龍街頭有人到處寫上粗糙的塗鴉,宣稱自己對這片地方的真正擁有權,作此宣示正是九龍皇帝曾灶財,他不知不覺地為香港回歸的鋪排帶出個小諷刺。純從書法來看,曾灶財的塗鴉不能說有任何高超藝術價值,但放在九七過渡那時刻那空間,有特別的政治寓意。

正因為曾灶財的塗鴉,是在特定時間放在特定空間才有意義,把他的作品放在畫廊或拍賣行,其社會、文化以至藝術的價值便全被扭曲。當曾灶財的作品後來被轉放在牆壁雪白的畫廊時,這剝奪鴉塗原意的行動,當時引起文化界人如朗天的強烈批評。

當今藝術被無孔不入的市場強力進侵,塗鴉為「有心人」所虎視眈眈,並非香港獨有,當然為遮蓋這投機措舉,自然巧言令色用種種藝術理由加以解釋,例如以安迪華荷亦把街頭流行圖像帶進藝術館來證明這做法無不妥,用來證明把曾灶財帶進畫廊和拍賣行的行動,與現代藝術傳統一脈相承。不過這是完全曲解華荷利用流行文化來嘲諷藝術建制的動機,當然華荷也享受被嘲諷者反過來給他的金錢和聲譽的荒謬。曾灶財塗鴉的意義完全不同,強烈地建基於其「在地性」,把它抽離原有時空,便變成一般小孩也可以寫出的塗鴉書法。

當然也有塗鴉者樂於接受市場的擁抱,改而在可以方便運送的物料如紙張、畫布或布疋上創作,只要有人買,大賺一筆又如何,在自由社會這個人決定無可厚非。也有塗鴉者深明塗鴉應該是放在街頭,但同時也想享受市場利益,於是兩類型的藝術同時都做。但在曾灶財的情況,他的精神健康狀態,是否容許他獨立思考到決定走進畫廊、拍賣行的製作模式?抑或是被引導下改變製作模式和材料而不知其背後意義?自由社會願意花錢買東西是個人決定,如果認為把曾灶財的作品放在廳中是自己品味、身份的象徵,沒有人可說這是個錯誤,但也得考慮其背後的道德意義。

曾灶財這些街頭塗鴉作品,有些人或許視之為瘋癲之作,但卻無意地在回歸前成為香港人宣示對自己地方擁有權的符號。可惜未到九七,已被人家吹噓轉化成為建制裏以藝術之名賺錢的工具。當曾灶財的街頭塗鴉逐漸消失,被藝術建制的有心人大事吹噓誇獎,其實又何嘗不是九七回歸後香港的一個寫照,一個符號意義的轉變。


原文刊於《蘋果日報》,2015年8月10日



作者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