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藝評


大芬村奏鳴曲
文潔華
at 12:18pm on 14th April 2014


(This article, entitled 'Dafen Village’s Sonata',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Chinese.)


美國友人訪港,聞說深圳大芬村有油畫賣,想到訪購買一幅。我皺着眉頭,問他要怎樣的畫,還是華荷、梵高、高更或荷蘭畫家作品的複製?他一臉孤疑,顯然聽來的是重重誘惑。

深圳大芬村由四十年前一條簡樸的客家村落發展成今天擁有六百多間畫廊,及超過五千名油畫工作者的小鎮,是由一位姓黃的香港畫商開始。黃先生自己從事油畫,製作應付遊客要求,據聞由於香港畫工工資高,因而轉到深圳訓練畫工,情況聽來有點像香港造鞋商到東莞開廠,只是我們認為藝術創作應該有所不同。

上次到大芬村一遊,見有幾則廣告貼在油畫店舖門外招聘畫工,廣告說有經驗者優先,無經驗者也可。在大芬村畫廊,常見畫工正襟危坐,手眼配合把貼掛着的畫本或電腦打印的樣圖,照辦全抄在畫布上;窄巷裏常見放在地面上等待乾涸的油畫;內容是馬奈或格林姆特的代表作,只是一眼便知是仿製品,優劣仍可辨明。

話說回來,中國模寫的傳統源遠流長;東晉顧愷之曾談到摹的重要,還有謝赫六法裏的「傳移模寫」。從前模寫的方法多樣化,包括印寫、孔影以至小學生的臨貼;有些先製作紙樣,構畫輪廓,其後直接筆臨貼上。此等練習工夫,目的不在模仿,而在透過體驗優秀的畫工與筆觸,提升自己的藝術造詣,並發展成一己的風格。當然,不夠努力及工夫不到家者,後來連黃羲之的書法是怎個模樣也忘記得一乾二淨。

應客人要求複製畫品,成一時風尚。大芬村位在廣東,十九世紀廣東十三行便曾是商貿出口的油畫區,畫家的表表者為林呱(關喬昌)及其兄弟庭呱。林呱師承僑居中國的英國畫家Chinnery,但在依循西方油畫方式繪畫中國風俗及風景之時,林呱亦不忘引進中國的畫工及非透視的手法,因而說不上模仿。林呱曾把美國傳教士醫生Parker醫治中國人奇難雜症的情景入畫,以作記錄。唯他畫房裏的畫工則每天在抄製西方的畫作出口,功能多樣:為滿足西方人對中國風土人情之好奇以及他們在中國的優越感、為維生之途亦同時實驗揉合中西畫風;於是模寫又有了新發展。

大芬村的模寫風,可說是全球化藝術市場的產品。批評者認為大眾的美感經驗早已脫離了宗敎、風俗與理念;跟市場掛鈎的大量生產使藝術工作者成了從業員與經銷商,藝術品亦成了跟美感經驗、文化精粹或卓越無關,跟生活亦失卻了應有的距離。

「模寫」的發展有着文化及時代的脈胳,且看它怎樣誦唱下去。



原文刊於《信報》2013年8月6日 。
First published in the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6 August 2013.  

 



作者搜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