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Invited Writers


This new section on the AICAHK website supports young Hong Kong writers. The latest articles by invited writers are below. Other articles by invited writers can be read by clicking on the 'Archive' year and month on the side-bar.

「邂逅!市中森」觀後感
Hoi Ling
at 2:17pm on 23rd February 2021


 

 

圖片說明:

1. 黃榮法,《無題 - 枯山水 I (香港動植物公園)》
2. 董永康,《幻想終端 7120》
3. 蘇秀儀,《心森相印》
4. 朱倩珩編/ 張雋熙繪, 《「兵頭花園」二三事》

圖片來源:《邂逅!市中森》圖錄,由藝術推廣辦事處編製



(This article, originally written in Chinese, is a review of the art project ‘Hi! Flora, Fauna’.)


這月兩度造訪香港動植物公園,觀看「邂逅!市中森」公共藝術項目。

香港動植物公園是個有趣的地方,她就如香港的一個小縮影,既富有濃厚的殖民地色彩、同時被摩天大廈和住宅圍繞,混雜著新舊的文化。「邂逅!市中森」中所挑選的一系列藝術品,亦貫徹動植物公園的性格,並列放在一起,既矛盾又融合,彷如一個立體的城市面貌。

藝術家以歷史的角度觀看動植物公園的一段光輝日子,流露出淡淡憂傷的懷舊,反映出的是植根於集體回憶中的英國殖民統治時期。例如黃榮法的《無題 - 枯山水 I(香港動植物公園)》(圖一)用銅製作禪庭,寄寓香港人在流逝的歲月中要記住曾經發生過的歷史。董永康的《幻想終端 7120》(圖二)參照英軍樂隊文化,於涼亭播放動物演奏的錄像裝置,感覺詭異而有趣,昔日眾人圍坐於涼亭聆聽激昂音樂的場面,一幕一幕的在腦海中浮現出來。

藝術家借動植物公園的規劃、以抽離的批判角度呈現後現代社會的運作,影射出的是香港急速發展、資本化、商業化的一面。例如梁美萍的《移動丘陵》將大量動物玩偶掛在公園入口,讓參觀者隨意拉扯,既如人類與園中動物互相馴養的關係,亦反映香港人重視物質的擁有。在冷漠的社會運作下,香港的面貌亦夾雜著率性的快樂。蘇秀儀的《心森相印》(圖三)便拍攝了公園遊人舒解身心、嬉戲暢玩的一幕,當中的日常趣味亦讓參觀者留意自己當下在公園留下的點點足跡。


文章開端提及筆者曾兩度造訪香港動植物公園觀看是次項目。或許是室外展覽的關係,藝術品四散在公園不同角落,亦沒有特定的觀賞路線,結果觀看的過程變得零碎。第二次再訪,按著一條自己選擇的公園路徑觀看,才漸漸組織到整個公共藝術項目的完整性。比起一般已有預設路線的展覽,這樣的安排能讓觀看者以自身的意識主宰行走的方向,構造對公園及藝術品的獨特認知和理解。

雖然是次展出的作品題材豐富且藝術類型多樣,然而作品與觀眾之間卻缺乏了互動性,沒法突破固有的藝術手法。公共藝術項目比起畫廊和博物館尤其重要的是它的親近性,無論在創作或策展上亦可更接近大眾。這個藝術項目無疑讓我們重新發現公園的美,當中的籌劃卻忽略了許多於公園發生的珍貴故事。「邂逅!市中森」的圖錄曾詳細記錄了各類時常發生在公園的故事,縱使看似微不足道,其實每一個片段亦滋養了這片土地的文化想像、靈魂和性格,包括動物護理員(圖四)、園獸組、園丁、前任導賞員、退休職員、小食亭營運者、街坊小孩、外籍遊人、藝術家和寫詩者等在公園的日子…… 這些故事若果只能刊載於圖錄中實在令人惋惜,相信當中有不少有趣之處值得創作者和策展人深究,以尋找靈感或更親近的藝術手法。



Search by Write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