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受邀作者


國際藝評人協會香港分會支持香港年輕作者撰寫藝評,此新頁面刊登受邀作者的評論文章。下面列出最新文章,如欲瀏覽受邀作者的其他文章,可點擊右下角資料庫的年份和月份。

如果自由即將逝去
海寧
at 9:26pm on 21st April 2021


圖片說明:

1. Vu Ding Bang, 《自由何在》,年份不詳
2. 薩爾瓦多·達利,《內戰的預示》,1936
3. An Lam,《自由、海與死亡》,年份不詳
4. 羈留營婦女群體創作,《出越南記》,年份不詳




(This article, titled ‘If freedom is to be gone’, was originally written in Chinese.)

1970年代,越南人因越戰逃難至香港尋找自由,許多逃難的人在過程中長期居住於香港的羈留營,這段歷史對香港人來說既熟悉亦陌生。儘管查看當年相關的文獻或新聞報導能有助了解營裏的生活,但越南難民們實際的個人經歷甚少被仔細記載下來,而後期甄別政策所引起的混亂令他們都與麻煩、暴力等負面標籤劃上了等號。

然而,展覽「自由小姐」展示的畫作令人對難民固有的認知造成衝擊。1988-1991年,園泉香港基督徒藝術家團契籌辦「越營藝穗」,於羈留營中舉辦各種創作活動,是次展覽的作品均由當時的難民創作。自由小姐是一個沉重的展覽、裡面承載的是當年逃難的人真實的聲音,縱使難民的創作與專業藝術家的功力有一段距離,但這種社會式參與的創作意義,重於能讓創作者在冷冰冰的社會制度以外尋找個人的話語權和身分。雖然創作這些作品原意並非作觀賞用途,但這次作品的公開不單能有助香港人認識難民的經歷,亦有助我們了解他們追求自由當中的付出與掙扎。 


「越營藝穗」鼓勵創作者執筆繪畫、寫字,當中不乏富獨特表現力的創作,超越了一般紀實攝影寫實而客觀的觀察。在眾多畫作中,所描繪的場景很多都出現時空錯疊的畫面結構,甚有西方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的創作風格。根據文獻照片,羈留營位於的地方或四面環山、或有海, 但在他們的創作中鐵網外會出現住宅、越南街頭的場景、美國自由神像(圖1)、鐵網中亦會見到如越南傳統樣式的房子,各種非確實存在於同一空間的事物被拼合成一幅新的場景。巧合地,西方超現實主義的創作形式同樣亦是受社會動盪影響,藝術家如薩爾瓦多·達利 (Salvador Dali) 於戰爭時期便提倡以潛意識創作出空間交接的畫面,以不合常理的視覺邏輯,間接批判社會和戰爭(圖2)。難民創作者在作品中將羈留的現實、故鄉的回憶及對生命的盼望相關的符號在畫面空間錯疊,產生出詭異的畫面,或許這亦可視為一種下意識對社會現況的批判和吶喊。


退一步去想,世界各地都有因社會狀況轉變而遷離家國的人,追求自由的民族不僅僅只有越南人,「自由小姐」其實存活在每一個人的心中。人追求自由、民主的生活是一種根本性的渴求,然而逃難比一般移民的人所經歷到的更為艱苦。展覽中有幅以傳統編織而成的歷史圖,描繪了越南人於共產黨統治下的生活,畫面中地上有幾顆張開嘴滾著的人頭,難民逃難到港的場面令人觸目驚心(圖3),香港人看見搖曳的船靠近口岸只是他們所經歷的冰山一角(圖4)。難民往往被貼上負面標籤,是次展覽或許令我們更能理解他們的掙扎,並敬佩他們追求自由的勇氣。



作者搜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