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Reviews & Articles


隔著鴻溝的距離: 永恆輪迴的「失去了又回來」
Eddie Wai Sum CHEUNG
at 10:33am on 23rd May 2019


圖片說明Caption:

梁志和《在這表面爬行》| Leung Chi Wo, Scratching On The Surface



(This article, originally written in Chinese, was a review of the exhibition ''Once lost but now found''.)

水源、河流與海洋,乃文明的起源,都市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部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上海的黃浦江、倫敦的泰晤士河,海與河從來都為每個大都市帶來了許多的傳奇故事,以及實質效益。然而,時移世易,川流與海洋的價值今非昔比,都市也太忘本,情傾土地,維多利亞港的面貌亦愈變消瘦。

油街實現從前位於海濱,前身為1908年落成啟用的香港皇家遊艇會會所,2019年的今天,失去了海岸線,換來附近的豪宅大廈,與油街實現內的草坪。現正展出的「失去了又回來」,邀請到本地藝術家梁志和、鄭波和藝術團體MAP Office(古儒郎、林海華),以「海」作為關聯,環繞社會環境和地理的獨特性,創作出三組特定空間的作品,分別為《在這表面爬行》、《你們是那0.01%》和《鬼島嶼》。展覽佔了油街兩個主要展廳與草坪。

或者,在先從一個較遙遠的脈絡看「海」,「邊緣」、「邊界」等衍生的概念與詞彙,近年漸漸成為藝術界中的「常用語」。在後真相的年代,我們大都通過情緒與偏見詮釋數據和事實,個人愈來愈變得不可動搖。如何鬆動彼此的高牆,成為了不少人的期盼,甚至透過藝術實踐,探討各種跨越地域、歷史、可見與不可見的邊界,來回應社會的種種狀態與意識型態。當中,其語帶相關的關聯詞——海岸線,一方面成為香港的另類寓言與象徵意義,另一方面,海岸線的變遷引發起「邊界」等意義的再思。失去了以後,回來的又是什麼?

梁志和曾看過一個研究,指出水是有記憶的,如是的話,水便能將世界上的歷史都紀錄下來。因此,藝術家創作出錄像裝置作品《在這表面爬行》,內容是關於水和記憶。總的來說,梁志和巧妙地運用了空間來帶動情感,從移情中道出意念。他將油街其中一個展廳化成富詩情畫意的漆黑異空間,雙視頻的大型投影播放著地景、水流、島嶼等流動影像,雙視頻的影像有時分割,有時並置,有時合併成整體寬闊影像,夾雜著男、女、小孩三個人對記憶的一些讀白,英粵語、字幕彼落交錯,每人對水的感知,可以是愛,亦可以是恨。流動影像與讀白之間產生錯落的化學作用,影像是客觀的,不帶情感,然而,卻因不同的讀白而變調,人的詮釋主宰了變幻的自然。而在影像之前,在室內設立一個淺水池模擬海岸,水面將水的影像倒影,影像中的水與現實的水,兩者拼合,既是真實,又是虛幻的辯證,然後,裝置控制樹枝畫在水上,劃破影像與現實。房間特有的紅磚建築,構成兩道仿如拱門的天窗,中央隆起的地台,重重構成觸不到的距離,水流動的形態與那觸不到的記憶相呼應。

鄭波的《你們是那0.01%》,直接了當,但又不易讓人發現,作品與梁志和的《在這表面爬行》的婉轉構成對比。作品近乎是一種宣示與叩問,概念兩邊開弓,一邊直指出香港甚至全球貧富差距的情況,小部分人控制了大多數人的財富,另一方面,從科普的角度下,人類只佔地球總生物質的0.01%,但是卻在使用30%生態圈的總初級生產量。因此,鄭波在圍繞著豪宅大廈的油街實現裡——原是海岸線的草坪上,人工地用長草種出了「YOU ARE THE 0.01%」的字眼,向資本主義等作出宣洩。慣常看展覽的觀眾,理應難以察覺草坪上的異樣及作品的存在。當你愈接近作品,就更沒可能看到整件作品的全貌,你必須特意走到一樓或更高的地方,才能看到作品。這是一種很吊詭的嘲諷,也可看待成「平庸之惡」的變奏。高層是一種借喻,權力與財富愈高的人,才有能力應付豪宅高層的樓價,才有能力看到「YOU ARE THE 0.01%」的警言,而在底層的人,就算你不甘於單純的服從,但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看到「YOU ARE THE 0.01%」。

另一個展廳,是MAP Office的《鬼島嶼》,也許是一種具城市規劃的眼光來重構而成的藝術計劃。探討亞洲多個沿岸城市中被遺棄或遺失的漁網,它們對海洋生態造成的影響。利用搜集回來的漁網,加上竹製的結構,在不同地域的海邊築起不同的「鬼島嶼」,透過群體的營造力,揭示了這個全球化的問題。作品不同的錄像、記錄、檔案,木筏以及竹製裝置組合而成,將過程一一展現給觀眾。

「失去了又回來」,英文的展覽名稱為「Once lost but now found」,「lost」可以是失去,而看過作品以後,便會知道它語帶相關,更加接近迷失的意思。三個藝街家與組合,將不同處境中所失去的、迷失的,再次以藝術實踐的方式「永恆輪迴」地重現重置一次,所「回來的」,是叩問,也是迷失的反思。誠然,亦可以是再現了所失去的東西,而那些再現,都是無情的今非昔比,猶如張愛玲的《半生緣》,多年後,曼楨與世鈞再次相遇,最終只能「我們回不去了」。


展覽詳情

《失去了又回來》
展期:22.3.2019 – 28.7.2019
地點:油街實現 (北角油街12號)


原文刊於《別字》第18期, 2019 年4 月
This review was first published in Fleurs des Lettres -別字, Issue 18, April 2019

 



Search by Writer:


TOP